每台采棉机一百五十万到二百四十多万元,个人很难买得起,如完全由集体购进,势必又回到集体大包大揽的老路上——改革的成果付之东流;
飞机或人工喷施化学剂,催发棉花早熟、脱叶;
专门的轧花设备与之配套,再加上厂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淘汰现有设备,无疑进行了一场技术和资金的革命;
使用率低,采棉机只在采摘期(十月——十一月)才使用,其余的时间闲置;
采净率百分之九十五,即意味着每亩要净丢失眼见到手的十多公斤籽棉,一万、十万、百万——“颗粒归仓、朵絮归库”的传统观念不能接受这种“浪费”;
经过专门设备轧、清过的棉花,其纤维受损程度相对增大,棉花的白度降低——虽然并不影响纺织后的质量,但中国尚无认可的标准,更不被用户认知——市场竞争力减弱;
付给外来工的拾花费,由承包户自己承担,分解到每个承包户,又显得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资金与困难、集体与个人、传统与现代、改良与革命、观念与行动、成本与效益、劳动强度与劳动生产率、产品与市场、国家的标准与企业的探索——诸多矛盾集于一处,反映出的实质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采棉工换成采棉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据悉,在植棉领域,新疆兵团科技的运用,世界领先;也只有在一马平川的大面积才能推广宽膜下滴灌和机采棉技术,取得瞩目的成就。
新疆兵团权威人士称,为了整体效益,新疆兵团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一领域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克服困难全面推广机采棉技术。预计到二0一0年,新疆兵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棉田将实现机械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