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资料教程 » 正文

外周性前庭损害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18 13:08:51   发布人:shjierdun   浏览次数:58
核心提示:(1)复制方法 体重200g左右的大鼠和体重500g左右的豚鼠,经检查动物外耳道清洁,鼓膜完整,无自发性眼震,听觉敏锐。①豚鼠用氟烷吸入麻醉后固定,采用化学法破坏

(1)复制方法 体重200g左右的大鼠和体重500g左右的豚鼠,经检查动物外耳道清洁,鼓膜完整,无自发性眼震,听觉敏锐。①豚鼠用氟烷吸入麻醉后固定,采用化学法破坏其一侧迷路,无菌手术切开颞区皮肤并暴露鼓室泡骨壁,用手术刀尖钻开直径约0.5mm的小孔,经此孔将0.1耐氯仿注入中耳腔,也可经鼓膜穿刺注入。②大鼠麻醉后采用机械法破坏一侧迷路,用骨钳剪除部分骨室泡骨壁;在显微镜下无菌切开圆窗膜,经耳蜗底暴露球囊、椭圆囊与壶腹嵴,镜下囊斑与壶腹嵴呈银白色膜状物质;用微型吸引器吸出球囊斑、椭圆囊斑与壶腹嵴,缝合伤口。术后密切观察模型的行为表现。全部实验结束后,再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对大鼠和豚鼠作开胸术,暴露心脏,经左心室切口向主动脉插管,用含0.5%亚硝酸钠的温生理盐水和溶解在磷酸缓冲液中的10%甲醛溶液灌流,处死动物,取出颞骨标本,作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观察前庭结构的形态学变化。

(2)模型特点 注射氯仿后豚鼠出现第一个体征,即出现以平衡失调为特征的一组单侧前庭功能损害症候群,动物出现以水平方向为主的眼球震颇,慢相朝向损伤侧;约1min后出现第二个体征,动物沿身体长轴向用药侧连续翻滚,1min后逐渐缓慢,停止翻滚;旋即出现第三个体征,动物沿地面垂直轴向用药侧连续转圈爬行、伴头部向用药侧倾斜20~30°步态蹒跚、身体左右晃动,眼震,翻滚,旋转。大鼠第二特征发作的潜伏期比豚鼠长。后遗体征为持续近1周的眼震及长期的头部倾斜。损伤一侧迷路后,损伤侧的前庭神经紧张性背景活动突然减低,使前庭核神经元紧张性自发放电出现两侧严重的不对称,导致一侧前庭运动反射的传出冲动明显增加,因此诱发出眼震及姿势与运动失平衡的三大体征。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中耳组织均表现为正常组织形态,未发现有病理性损伤。

(3)比较医学 以往研究报道,用全迷路切除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也可造成外周性前庭损害的动物模型,但这些模型在研究前庭代偿机制和去代偿机制中有局限性,且手术径路相对复杂,创伤较大。采用本方法复制的模型避免了上述缺点,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创伤较小。为探讨临床上单侧外周性前庭损害代偿和去代偿机制,阐明对代偿期患者可能诱发去代偿症候群的临床药物因素,寻找治疗外周性眩晕的新途径,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云发帖 | 网站客服 | 网站地图 | 发信息做推广就上主推信息网 | SITEMAPS